

谢宗秀
ZONGXIU XIE
作为一名生态女性主义艺术家,谢宗秀目前的作品主要围绕人类与自然在当代环境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展开。在现实世界和虚拟未来的复杂变化里重新观察现代道德。以及女权主义、素食主义、动物权利在现代父权价值结构之下的细密勾连。
她的创作在深入此类问题并将它们抛向观众时,常常会借用幽默的外衣来处理问题本身带来的压力感和排斥感。所以作品通常具有明显的马戏团的荒诞气质和表演的夸张视角。
与观众共同创造和批判讨论艺术议题是她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参与式艺术中与多样观念的碰撞挑战着她的作品并拓展出更让人着迷的方向。英国艺术评论家 Michael Hampton 描述她的公共艺术作品“探索艺术空间不成文的规则与其中伪宗教的庄严光环”。
As an eco-feminist artist, Xie Zongxiu's current work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 many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Her work discusses modern morality in the complex changes of the real world and the virtual future. She explores the hidden connections between feminism, vegetarianism, and animal rights under the patriarchal value structure.
When her work dives into such difficult issues and throws them at the audience, she often uses humor to deal with the stress of the issues themselves. Therefore, her works usually have the obvious absurd temperament of the playground and the exaggerated perspective of the performance.
Communal experiencing and critical discussing with public audience toward contemporary subjects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her creation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audience and the collision of ideas challenged her work and expanded more fascinating directions. British art critic, Michael Hampton commented on her public arts, '... explored the unwritten regulations of art spaces and their aura of pseudo-religious gravitas'.
学术经历
2017 - 2019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纯艺术
2014 - 2017 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顿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士学位·纯艺术 雕塑
2013 - 2014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纯艺术
展览(部份)
2024 “乳之涟漪”,蚝宅艺文空间,佛山
2024 “第三届儿童友好艺术节-民族的世界的”,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
2024 “我免费了”,沙下空间,鄂尔多斯
2022 “回归线”,艺术旌阳,四川绵阳
2022 “风轻 海阔 春山月”,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北京
2022 “无障碍艺术计划”,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北京
2021 “流动舞台:新的亲密”,嘉德艺术中心,北京
2021 “海洋公约计划”,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厦门
2021 “假期愉快”,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厦门
2019 “Plastic Capsule”,Four Corners 画廊,伦敦
2019 “走到一起:艺术与政治在动荡的气氛中”,泰特现代美术馆 ,伦敦
2019 “鸽子”,Lethaby 画廊,伦敦
2019 “Family Planning ( 家庭计划 )”,Elthorne 工作室,伦敦
2018 “工作室复合体”,泰特现代美术馆 ,伦敦
2018 “Appetite”,Apiary 美术馆,伦敦
2018 “Atrophy Entropy”,Elthorne 工作室,伦敦
2016 “Touchy, No Touchy”, Light Eye Mind 画廊,伦敦
乳之涟漪:顺德牛奶的漩涡
2024
驻留项目
广东顺德蚝宅艺文空间
驻地计划聚焦顺德奶食物的生产消费、符号隐喻、发展过程和新的变化,通过实验触感、温度、嗅觉和味觉的综合感受拉近被驱逐的动物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建立针对顺德奶食品文化的多元观察视角。采用交互式创作模式,构建一个相对柔软的思维碰撞平台。计划通过在地化的探索,尝试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碰撞出更具温情的生态价值观,从而激发更广泛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群实践。
乳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营养”“甜美”“强壮”“温暖”等一切我们能够想到的美好意象之外,它同时也会承载另一些意义——伴随着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分娩阵痛、哺乳的疼痛和分离的焦虑……当然也还有我们和母亲最初的亲密连接。
艺术家谢宗秀从对乳汁的关注开始,发起了一次《对牛的集体想象》活动,与参与者一同将母牛的形象转化为可穿戴充气装置,同时通过“巷仔剧场”的方式在升平社区中重新召唤一头远去的水牛母亲。谢宗秀希望借助“乳汁”,进一步建立动物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而储存于冰箱中的“乳之书”,则以大良特色牛乳片制作成手工书,记录了社区新手妈妈和长者分享的生育与哺乳经验。艺术家期待以联结社群并共同创作的方式,让女性哺乳和生育中被看见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驻地后期即将展开的关于替代性乳汁的料理实验,则在探索生命力从当代生产-消费体系和父权系统中重新被释放出来的可能性。
充满想象力的牛的身体,甜美和痛苦共存的乳之书,以及朝向未来的料理实验……乳汁滴落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牵动了关于生命伦理、规模化生产、性别、人与生态关系的讨论。
Ripples of Milk: The Swirl of Shunde Milk
2024
Resident project
Shunde Oyster House Art and Literature Space


我们推开这扇门
2024
互动装置
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关注围栏内外的命运
创造像风一样的飞跃
庆祝自由 赞美自由
这些旗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鄂尔多斯本土圈养动物出逃的图像,如羊羔跃过栅栏、牛群冲破圐圙的瞬间。象征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孩子们和动物之间天然的亲近感,孩子们对自由的理解更加童真,充满了朴素的同情心和叛逆的淘气感。我们将带观众回顾他们儿时看到动物被困在栅栏内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帮助动物获得自由的愿望,温习简单而纯粹的情感。
通过这种基于集体、尤其是儿童和少年的活动,活动希望复兴庆祝游行聚会的形式,尝试定义新的共识,碰撞出纪念性的凝聚力。
在项目的筹备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文化审查的挑战。我们的经历展示了在限制中表达自由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相关单位认为“自由”概念过于敏感,建议在展览中将所有带有“自由”字样的旗帜移除或遮盖,否则无法展出。最终,我不得不妥协,用不同大小的蓝色布覆盖住所有带有“自由”字样的旗帜。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遮盖的展示效果极具震撼力。蓝色布覆盖住“自由”的字样,象征着自由在某些环境中的受限状态,这种“缺席的存在”反而让自由的概念更为突出。通过这种隐喻性的表达,审查本身也成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激发了观众对自由的可贵及其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对孩子们来说,这种遮盖不仅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表达。蓝色布既遮住了他们关于自由的诉求,也象征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被暂时掩盖,但依然存在。这种隐含的自由意识引发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理解自由、如何在限制中表达自我的思考。如何在限制中拓展了自由的讨论空间,让艺术在审查之中依然有力量去传递深刻的社会意义。
TOGETHER, WE OPEN THIS DOOR
2024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rt
Ceramic Art Avenue Art Gallery
狂热的熊猫(北京)
2021
行为艺术
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狂热的熊猫》是⼀场有预谋的“劫持”观众的行为艺术。
被随机选中的观众由柔软可爱但强势不容拒绝的充气玩偶裹挟着带离美术馆。
被强行打断的观展过程,没有正当理由的驱逐,莫名其妙的遭遇构成了作品的核⼼。
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一种边界模糊的隔绝与没有明确意义的限制。
FANATICAL PANDA
2021
performance art
Beijing Guardian Art Center
尖叫毛球
2022
互动装置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根据联合国《2020预防暴力侵害儿童全球情况》指出,全球每年约有近10亿儿童遭受身体暴力、性暴力或社会心理暴力,导致受伤、残疾或死亡,占到全球儿童总数的一半。儿童无疑是当代社会中最弱势、也最容易被公共视野遗忘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自己的声音常常不被“大人”认真对待,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也常常被冠以幼稚之名而被轻视。
儿童权利是一场关于发声和被听到的斗争。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来为儿童争取权利,对抗暴力和痛苦?
首先,我们发声,我们诉说,我们尖叫。在这里,尖叫就是力量。
SQUEAKY
2022
Installation
蓝地毯二号
2021
互动装置
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肉感绵软的诡异蓝毯,光亮顺滑的外星毛皮,难以忽视的惊声尖叫……
我相信被疫情激化的共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接纳更多形式的有感知力的生命体。
BLUE CARPET TOUR NO.2
2021
Installation
蓝地毯
2018
互动装置
伦敦Apiary 美术馆
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动物是否拥有道德地位?
外星人是否拥有道德地位?人类的道德地位从何而来?
关于动物权益的批判思考将我指引向有关社会道德源头的哲学讨论。心理学家理查德·莱德提出了重要的角度:" 疼痛主义 ",即所有感到痛苦的生物都应享有权利,从而拥有道德地位。
《蓝地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可怕”的体验。当他们踩着好似外星人婴儿皮肤般绵软的蓝毯站上台阶,脚下会传来难以忽视的诡异的玩具尖叫声。但同时,观众又深知这只是艺术家创作的假象,没有生命真的因观众受到伤害只有“物体”在 " 表达"痛苦。但问题是在现实中,又有多少生命被看作是物体呢?
BLUE CARPET TOUR
2018
Installation
深海的回响
2021
互动装置
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着迷于大海的声音。那声音也许是相对遥远的,不断重复的,却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生命力。
Echoes of the Deep Sea
2021
Installation
鸽子
2019-2022
系列插画
伦敦 Lethaby 美术馆
对于当代人类与动物辩证关系的批判研究是此系列插画的主要出发点。
在艺术中讨论如此困难现实的议题激发了我将幽默融入实践的尝试。
这引发了进一步思考: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幽默是否只能被具有相似文化,政治或历史背景的人所理解和欣赏?
或者说,幽默是否可以作为理解陌生和未知的催化剂?
PIGEONS
2019- 2022
Illustrations
鸽子
2019-2022
系列插画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指出,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比如说人类本能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人类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并不会同步,比如大人们常常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痛苦。
鸽子屎系列(《惨兮兮》《哭唧唧》《灰溜溜》《绿油油》)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时刻:在小孩子眼中他们正在遭遇天大的苦难——来自巨型生物的“霸凌”,不明液体的玷污,尖锐爪牙的压力。大人的同情心会首先发动并且立刻付诸行动,安慰幼儿,赶走巨鸽,清洁污渍。但是,幽默的存在难以忽视,我们忍俊不禁,我们拍照留念,我们在字面意义上幸灾乐祸。
PIGEONS
2019- 2022
Illustrations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2021
互动装置
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灵感起源于一个韩国网络热梗,逐渐在中国的流行文化语境中流行。具体的经过是网络论坛上有一张具有夸张透视现象的图。图中的鸽子显得非常巨大,而背后的行人比鸽子小得多。乍一看十分反常识。这激起了一些网友的好奇和疑问,图中的鸽子怎么会这么大呢?
接下来就有很多人试图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甚至出现了一位非常执着认真的网友,不惜借用数字建模等复杂方式帮助大家明白简单的物理现象。于是网友们转而故意装作不理解的样子去戏弄这些较真儿的人。
在面对《鸽子为什么这么大》这件装置时,观众将需要针对一个滑稽的问题想象一些似乎合理的解释。而他们努力的结果是得到一个由巨型鸽子产生的超迷你绿色冰激凌:一个更加无厘头的甜蜜玩笑。
WHY IS THIS PIGEON SO BIG
2021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鸽子们为什么这么大
2022
装置
艺术旌阳
借用巨大鸽子的回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熟悉的事物不知为何变得让人不理解的时候,是引起思考和讨论的契机。在我们不需要用信鸽来传递资讯的今天,鸽子作为动物的社会功能性降低了(人类剥削鸽子的方式改变了),有些鸽子变成了吉祥物在在重要场合被人高高抛起,有些鸽子则沦落街头,在广场成群结队地抢劫游客的面包,或者在巷尾密谋搞点剩薯条。但鸽子作为文化形象的符号性却呈现出新的概念。“鸽”又被新的网络语境定义为迟到、拖更和说话不算数。一层旧的文化外壳还没剥落,就又被裹上了新的颜色,于是逐渐呈显出膨胀的状态。
身体变大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独立性,一种需要被重视的紧迫性。
在观众展开浮想联翩的想推理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被窥探,被观察,被审视。
这是一种非人类中人主义的视角,一种身份的转化,另一种奇妙共情的幽默触发点。
WHY ARE THE PIGEONS SO BIG
2022
Installation
新的亲密
2021
空间策展
新冠疫情促使“新”的亲密系统正在形成 ......
一方面,人与内在自我的亲密升温。国家、城市、社区的疆界出现。个人从群体中脱离,回归了鲜有的独 处和自我观照。被动自处中,“自我亲密”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屏蔽和束缚也引发了批评和焦虑。另一方面,人与外部世界的亲密出现变化。物理距离强制管控,“社交亲密”走向疏离。大数据追踪、社交媒体、远程技术的极速发展与高频应用推动着“数字亲密”的崛起。虚实参半中,“数字亲密”又面临着质疑和摇摆。
展陈采用展板与巨幅呼啦圈屏障构成基本搭建,形成4个板块区域。 设置单一动线,同时创造空间上逆向观展的可能,满足逻辑板块的首尾呼应(循环),构建“后疫情现实”的流动舞台叙事。呼啦圈屏障既作为空间隔断,可以灵活穿越,强调着“后疫情时代”的“尴尬”关系与间离体验。
New intimacy
2021
Spatial curation
手术(系列2)
2019
行为艺术
CSM工作室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可以讨论女性权利的时代。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19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过去50年间,全球在性健康和生殖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确保每一个人拥有相关权利和自主选择的目 标仍是“未竟的事业”。
我们绝对不能退回到妇女无法就生育问题,或是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做出决定的时代。
C SECTIONS II
2019
Performance
原罪
2017
装置
WIMBLEDON SPACE
一张被拉扯着的怪异的类毛皮组成了一个狭小细高的猩红笼子。
一面是温软绵密的毛发,一面是由婴儿皮肤拼成的怖像。
YOUR SINS
2017
Installation
石间风
2016
装置、行为
伦敦大英图书馆
石间风的创作灵感始于英国Portland Drill Hall 画廊的驻留项目。Portland 这个坐落在大陆尽头的小岛从14世纪开始为英国各地输送形成于侏罗纪的坚硬岩石。是英国圣保罗大教堂、白金汉宫等大型公共石质建筑的原料采集地。现在这里逐渐荒芜,留下一村年迈的居民孤守苍白的悬崖与似乎永远不会停下的呼啸海风。
一切生命在这边大地上匍匐,顶着世界尽头的绝情去诉说生命坚韧的力量。这种难以忽视的风声在伦敦这样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是很难体验到的,于是我决定将它带回城市,以一种强硬的近乎暴力的进攻姿态去重新介绍它。所以石间风这件装置几乎是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粗鲁武器,去打破大英图书馆文质彬彬的沉默。
WIND IN THT STONE
2016
Installation